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山西省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2019年本)》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9-03-06  发布人员:推广部

各市工信局,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管委会: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更好的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工程,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作,推动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制定《山西省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2019年本)》。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山西省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2019年本)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19年3月4日     

 

 

附件


山西省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2019年本)


  一、智能制造示范
   (一)离散型智能制造
  1.车间/工厂的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2.应用数字化三维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产品、工艺设计与仿真,并通过物理检测与试验进行验证与优化。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的集成管理。
  3.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超过70%,并实现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与集成。
  4.建立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实现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数据自动上传,并实现可视化管理。
  5.建立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计划、调度、质量、设备、生产、能效等管理功能。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供应链、物流、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功能。
  6.建立工厂内部通信网络架构,实现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以及制造过程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信息互联互通。
  7.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二)流程型智能制造
  1.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生产流程数据可视化和生产工艺优化。
  2.实现对物流、能流、物性、资产的全流程监控,建立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达到90%以上。实现原料、关键工艺和成品检测数据的采集和集成利用,建立实时的质量预警。
  3.采用先进控制系统,工厂自控投用率达到90%以上,关键生产环节实现基于模型的先进控制和在线优化。
  4.建立生产执行系统(MES),生产计划、调度均建立模型,实现生产模型化分析决策、过程量化管理、成本和质量动态跟踪以及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一体化协同优化。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
  5.对于存在较高安全与环境风险的项目,实现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和危险源的自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的全方位监控,建立在线应急指挥联动系统。
  6.建立工厂通信网络架构,实现工艺、生产、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以及制造过程与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生产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7.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三)网络协同制造
  1.建有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云平台,具有完善的体系架构和相应的运行规则。
  2.通过协同云平台,展示社会/企业/部门制造资源,实现制造资源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3.通过协同云平台,实现面向需求的企业间/部门间创新资源、设计能力的共享、互补和对接。
  4.通过协同云平台,实现面向订单的企业间/部门间生产资源合理调配,以及制造过程各环节和供应链的并行组织生产。
  5.建有围绕全生产链协同共享的产品溯源体系,实现企业间涵盖产品生产制造与运维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溯源服务。
  6.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1.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差异化的定制参数,组合形成个性化产品。
  2.建有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通过定制参数选择、三维数字建模、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方式,实现与用户深度交互,快速生成产品定制方案。
  3.个性化定制平台与企业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数字化制造系统实现协同与集成。
  (五)远程运维服务
  1.采用远程运维服务模式的智能装备/产品应配置开放的数据接口,具备数据采集、通信和远程控制等功能,利用支持IPv4、IPv6等技术的工业互联网,采集并上传设备状态、作业操作、环境情况等数据,并根据远程指令灵活调整设备运行参数。
  2.建立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能够对装备/产品上传数据进行有效筛选、梳理、存储与管理,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向用户提供日常运行维护、在线检测、预测性维护、故障预警、诊断与修复、运行优化、远程升级等服务。
  3.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应与设备制造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研发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二、绿色制造推广
   (一)清洁化生产改造
  1.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升级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有色金属、化工、皮革、铅酸蓄电池、电镀等行业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等非常规污染物削减;重点行业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的推广应用,完成汞、铅、高毒农药等高风险污染物削减。
  2.应用清洁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推动传统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采用数字化无模铸造岛、清洁高效铸锻组合及零件轧制精密成形、铸造砂再生利用、激光-电弧复合高效清洁焊接、高效节材摩擦焊、少烟尘及无害化绿色焊接材料制备、少无切削液绿色加工等技术。合金钢无氧化清洁热处理、热处理气氛减量化、真空低压渗碳热处理、替代电镀铬绿色表面处理等技术装备
   (二)节约能源改造
  1.重点实施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工业锅炉(窑炉)、电机(水泵、风机、空压机)系统、变压器等通用设备运行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标准。电机系统实施永磁同步伺服电机、高压变频调速等技术改造;配电变压器系统应用非晶合金变压器、有载调容调压等技术;炉窑系统应用富氧助燃、蓄热式燃烧、循环水系统防垢提效等技术;内燃机系统实施工程机械、农机、船舶等非道路移动机械用低效柴油机改造。
  2.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建设完善企业能源管控中心,推广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制冷、供热及循环利用。冶金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同轴机组应用等技术改造。推广矿热炉高温烟气净化回收利用、蒸汽余热梯级利用、聚酯化纤酯化工艺余热回收制冷、螺杆膨胀动力驱动等技术。
   (三)水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
  1.应用水系统平衡优化整体解决方案等节水技术,对化工、钢铁、造纸、印染、食品、医药等高耗水行业实施改造。
  2.应用非常规水资源,支持工业企业采用电吸附、膜处理等技术,利用城市中水、矿井水、高浓盐水等。
   (四)资源循环利用
  1.冶炼渣及尘泥、化工废渣、尾矿、煤电废渣等综合利用,推广冶炼废渣提取高值组分及整体利用,副产石膏规模化制备水泥缓凝剂、高强石膏、尾矿生产干混砂浆、加气混凝土、保温矿棉、装饰材料、墙材等,煤电基地煤矸石和粉煤灰生产建材、提取有价组分、生产家居装饰材料。
  2.废旧材料、废旧机电产品等资源化利用,废钢加工配送系统,废有色金属、稀贵金属清洁分质高值化利用,废塑料自动分选及高值利用,废旧瓶片制高档纤维,废油除杂重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整体拆解与多组分资源化利用,报废汽车、船舶、工业设备绿色智能精细拆解与高效分选回收,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等技术改造升级。
  三、工业转型强基
  工业基础主要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是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
   (一)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
  1. 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开展工程化、产业化突破,重点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问题;
  2. 按照大批量、标准化、模块化的原则组织生产通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重点提升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严重影响主机、成套设备和整机产品的性能质量,质量和可靠性难以满足需要问题;
  3.按照小规模、专业化、精细化的原则组织生产专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重点解决终端用户的迫切需求。
   (二)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
  1.推广应用在山西省内具有一定引导示范作用,对省内本行业企业具有借鉴意义的先进基础工艺技术,解决先进基础工艺应用程度不高的问题;
  2.针对重点基础产品、工艺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开发、先进工艺开发应用、批量生产、示范推广,解决共性技术缺失的问题; 
  3. 鼓励基础企业围绕整机和系统需求,不断开发和完善产品和技术发展,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
  4. 提升先进基础工艺的普及率,提升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
  5.以对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关键和特殊工序为重点,实施一批工业诊断和工艺改进项目,解决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三)贫困地区工业基础能力提升
  全省贫困县实施脱贫攻坚效果明显,带动就业人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项目。
  四、两化融合及信息化
   (一)企业信息化改造
  制造业企业围绕研发信息化、产品信息化、生产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等环节开展的信息化改造升级。开展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SCM)、产品数据管理(PDM/PL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关键管控软件集成应用项目。工业电子商务、基于互联网的企业创业创新、物流信息化、生产经营决策支持、数据检测分析、能源管控、工业大数据以及工业信息安全等信息化系统平台项目。
   (二)工业互联网
   1.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产业骨干企业建设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项目。
   2.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支持在汽车、机械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建设和运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支持采用各类标识技术自动识别零部件、在制品、工序、产品等对象,在仓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信息采集与处理,通过与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对接,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3.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开展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等应用模式创新项目,实现基于企业现场数据集成整合的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应用,基于网络、数据驱动的生产资源配置新模式,基于供应链数据集成和企业数据垂直打通,基于产品全流程数据采集分析的智能化服务,推动生产制造过程降本增效、全产业链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4.工业互联网网络提升改造。建立工业互联网工厂内网,采用工业以太网、工业PON、工业无线、IPv6、短距离无线通信、4G/5G等技术,实现生产装备、传感器、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等的互联,实现数据的采集、流转和处理;利用IPv6、工业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与工厂内、外网的互联互通,支持内、外网业务协同。
  5.工业互联网集中化安全监测平台、工业信息安全综合保障系统、工业互联网安全评估测试与试验验证环境建设
   (三)企业上云 
  支持企业上云用云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引导企业广泛应用云服务,推动企业降低经营成本、降低库存降低能耗、提升生产效率。
   (四)两化融合贯标
  1.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
  2.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
   (五)信息化及人工智能项目
  支持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农业农村、智慧水务等领域,由企业投资建设的信息化应用项目。支持建设人工智能基础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安全监测平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
   (六)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支持5G网络试点建设项目,支持NB-IoT、IPV6等技术在公共服务、工业制造等领域试点应用项目。
  五、服务制造创新
   (一)工业设计服务
   制造企业开展工业设计服务,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设计能力。推进工艺装备由通用向专用、由单机向连线、由机械化向自动化的持续升级。
   (二)定制化服务
   鼓励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电子终端、机械装备和汽车等制造企业通过客户体验中心、在线设计中心和大数据挖掘等方式,采集分析客户需求信息,增强定制设计和用户参与设计能力;形成对消费需求具有动态感知能力的设计、制造和服务新模式;开展大批量定制服务。
   (三)供应链管理
  1.制造业企业整合内部物流资源,优化生产管理流程,成立专门的供应链管理部门,或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外包合作,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利用供应链管理(SCM)、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先进管理理念和组织方式,发展供应链业务流程外包,提供信息咨询、订单管理、物料配送、仓储库存等服务。
  2.高端装备、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行业面向上游,纺织、轻工、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医药等行业面向下游,开展集中采购、供应商管理库存、零库存管理等供应与库存管理服务。
  3.企业加强系统设计,应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建设面向客户订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数据协同的柔性供应链和智慧供应链体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制造业企业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管理从需求分析到淘汰报废或回收再处置的产品全部生命历程。包括开展远程在线监测/诊断、健康状况分析、远程维护、故障处理等质保服务;对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医疗器械,以及部分机电化工类产品(发动机、蓄电池、轮胎等)产品开展回收及再制造、再利用等绿色环保服务;面向制造全过程的计量检测等服务;企业研发应用互联网平台和系统软件,获取产品生产和使用全过程的数据信息,并提供协同管理、资源管理、数据服务等功能服务。 
  六、军民产业融合
   (一)军工高技术产业化
  1.发挥军转民技术优势,实施的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低浓度瓦斯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永磁同步电机、煤层气及页岩气、深海油气开采等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
  2.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发展北斗、高分为主要内容的空间信息技术产业。
  3.转化辐射防护、防核生化、防电磁泄露、传感器、测试和试验等军工优势技术,开发环保、卫生、安全、个人防护等民用领域。
   (二)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
  1.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项目。军民两用关键原材料、电子元器件、卫星应用、通航产业、核技术应用等项目。
  2.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示范项目。在我省各类军民融合(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基地)实施的重大军地合作项目、产业链龙头企业项目、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军民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军民融合双创孵化平台、国家重大专项数据推广应用平台等。
   (三)民参军项目
  1.已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民企参与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的2018年度《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技术产品项目。
  2.重点推动民企参与军队信息化建设领域、军用铝镁合金材料生产研发、航空航天武器装备、制导、安全计算机等领域。
  七、技术创新提升
   (一)创新体系建设
  上年度新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企业。上年度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获得优秀等级、位列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前50名、位列发明专利拥有量前50名的企业。上年度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的牵头企业。
   (二)创新能力培育
  上年度获批国家质量标杆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试点企业。上年度通过税务部门确认研发费用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山西省股权交易中心“企业创新板”中的“晋兴板”、“培育板”挂板的企业,从“企业创新板”转板科创板的企业。
   (三)创新产出奖励
  上年度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并发布的企业。上年度经国家认定符合保险补贴要求并获得国家保险补贴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企业。上年度与C9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有实质性合作的企业。
  八、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聚焦传统产业改造提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服务能力提升三个方面,按照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分级支持的原则,优选推动一批集中集聚效应明显、主导产业优势突出、骨干企业发展壮大、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制造业优势集群率先发展。重点支持优势产业集群:
  提升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规模优势明显、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尤其是终端产品和整机企业,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和资源整合能力,培育打造行业领军型企业,提升集群产业发展层次。
  强化本地产业协作配套能力。支持零部件生产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发挥经营灵活优势,主动承接产业和产品转移,加快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零部件配套生产的专业化、精细化和本土化水平,提升产业集群凝聚力。
  补足产业链条延伸发展短板。支持集群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互相协作,围绕产业链条扩张延伸、产业短板填平补齐,促进上下游,关联产业、产品、原材料的互补对接,构建产业集群特色明显、配套完善的竞争优势。
  加快主导产品技术结构优化。支持集群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围绕改进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加强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着力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山西特色优势的自主知名品牌产品。
   (一)产业集群服务能力提升
  1.产业集群范围内标准化厂房建设。
  2.服务于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类公共服务平台。
   (二)传统产业改造提质


序号

产业

产业集群

1

冶金

太原特殊钢产业集群

运城吕梁铝镁产业集群

2

焦化

吕梁孝义、晋中介休-灵石、长治潞城-襄垣、临汾安泽、运城河津-新绛焦化产业集群

3

消费品

吕梁白酒产业集群

太原醋产业集群

朔州日用陶瓷产业集群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序号

产业

产业集群

1

高端装备

产业集群

太原临汾煤机装备产业集群

晋中、忻州液压产业集群

太原大同运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2

新能源汽车

产业集群

晋中、长治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运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3

节能环保

产业集群

朔州资源循环及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4

新一代信息技术

产业集群

太原晋中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长治、晋城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太原软件产业集群

5

新材料产业集群

太原特殊钢产业集群

忻州朔州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集群

运城吕梁铝镁产业集群

太原运城钕铁硼磁性材料产业集群

太原晋城、运城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6

现代医药

产业集群

大同原料药及制剂产业集群

晋中中成药产业集群

长治、运城新特药产业集群

7

现代煤化工

产业集群

长治晋城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大同、阳泉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以上优势产业集群以市级行政区为范围,优先支持集聚明显、主业突出的工业园区内项目